公告: 关于举办“高校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专题研讨会” 邀 请 函   

中心动态
  学术交流
  通知通告
  科研简报
  文件下载
 
科研简报 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心动态 > 科研简报

 
《高校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研究》中期成果选摘(2)
来源:   发布人:gx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6/1/18 14:18:56

第四章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根据本次调研结果的分析和反思,我们发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目标设置、教材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校教学管理诸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从上至下地统筹解决。鉴于此,特提出如下七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的有效衔接

     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靠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课程目标是指课程预期的学生行为与思想方式的变化、发展及其程度,具有预测性、可计量性和激励性等特点。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总目标是: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类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方向的指引。

我国各级学校的德育课程目标是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合格公民。大学、高中的德育目标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特点、规律、知识水平等,将总目标细分为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 各阶段政治课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一个总的目标: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公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同一课程在两个不同教学阶段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二者的衔接,以实现阶段目标培养和整体目标培养的统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它涉及教师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凸显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高中课程目标中明确讲到要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体现了对学生生活的关注,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大学则秉承高中课程的目标理念,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师生间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大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奠定思想基础。

 二、树立整体意识,构建教学衔接的渐进性

      教学内容衔接重复的矛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根本性的矛盾,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个教学体系的矛盾中处于支配的地位。这种重复性表现为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上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材内容上存在较大的重复;从横向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重复。知识的重复相互交织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的建议是:应树立整体意识,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在设置课程内容,尤其是在编写教材时要有整体观念和统一规划,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合理衔接,避免出现老生常谈。针对教材内容存在重复的问题,不妨尝试进行如下改革:

(一)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和要求

青少年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编写教材、设置课程的时候都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根据青少年政治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的不同,提出了大学、中学、小学各阶段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哪些内容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就纳入到高中的教材体系中,哪些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就纳入到大学的教材中,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有个清楚地界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应尽量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是在高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弄懂“为什么”的问题,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自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是要使学生“知其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主要的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应从这一点,理清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这既体现出学生在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又充分体现出不同阶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就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层次性上看,“知其所以然”就是要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得到理论的升华,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史料以及思想家们的思维方式,要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观点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树立一种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如何去树立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相对于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应避免仅仅解释原理、概念,而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大学生提供社会热点问题或典型事例和分析问题方法的教学。高中的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观点而列举相应的事例,大学生则应是从事例中思考并提炼出相应的观点和方法。这就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的不同。在高校的课堂上,对那些与高中教材重复的内容很难讲出新意,对于大学生,似曾相识的内容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靠学生自身去领会那些深奥的原理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对与那些与高中相同的内容在高校的教学中即使教师讲授的角度不同,也很难讲出新意。高校更注重理论性,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列举的事例会有所减少。这样在内容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从宏观角度和整个教学过程等等方面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不要因为刻意追求体系的完整而忽视了内容上的重复,使教学效果降低。  

(二)密切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应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围绕教材学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科学性、导向性、思想性,同时应更多考虑当代大学生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考虑他们的接受心理和思维特点,充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否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更快,较关注国内外的一些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但由于知识阅历有限,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较模糊,或不能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直面社会现实,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新闻,关注社会和校园的热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认识实际,把理论教学和时事教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思辨能力。

      教材是固定的,作为教师只能按照教材的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在对教材进行编写审核时,应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的相同点,在编写的时候尽量避免与高中的重复,如为了保证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重复在所难免,对那些与高中重复的内容可做适当的处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间重复的情况,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衔接的实效性

      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是高校还是高中都要在坚持运用传统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最终建立起符合不同阶段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

     (一)抓好课堂教学

政治课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的政治课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思想、法律等,已经形成了综合的体系。内容丰富,要求政治课的教育模式应丰富且呈现多种多样的局面。关键在于抓好两个“抓手”:

一是讲究“灌输”的科学性。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教学方式是讲述法,俗称“灌输”。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并不反对灌输,首次提到并系统论述“灌输”理论的列宁,在《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中就明确指出:我们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列宁并不反对灌输,而是认为在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要反对只用书本教工人阶级,而要寓教育于斗争之中,“不要把我们的力量变成枯燥乏味的教条,不要光用书本子教他们来了,而要让他们参加斗争。再重复一遍,在这种日常活动中是有某种教育学的因素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并不摒弃灌输的方法,但是也要同列宁所倡导的那样,在灌输的同时要寓教育于各类实践活动中。 从教师角度而言,可以从开展互动教学、提升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尝试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多的强调老师的讲授,学生成了听众,双方缺少互动和沟通,很容易造成听众疲劳,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勤动脑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了解学生的高中基础,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

二是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是一堂课的关键,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都是通过教师的语言传递出来的,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表达将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不断提升教学语言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或缺教学艺术。政治课教学内容不同于自然科学教学内容,它属于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同时还具有严肃性和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注重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以呆板的语言,单纯的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讲解,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很快就会昏昏欲睡,影响教学效果。但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巧妙地运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使政治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就势必会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这将会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新知识,接受和记忆新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当时多是以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九十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电化教学。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教学将图、文、声、像等融为一体,采用图像、声音等处理手段,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具体,把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节省了教师的大量板书的时间,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学效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老师通过制作运用多媒体课件大大节省了时间,学生被多媒体教学片中充满乐趣的声音和图像所吸引,因此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但教师不能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现在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关注课件的播放,减少与学生的沟通;对于学生来说,不再记笔记,而是想着下课后复制教师的课件,这影响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实际上,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反应也是随时变化的,而课前做好的课件有时无法应付课堂发生的变化,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来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师恰当、充满激情的讲解,有条理、美观的板书等等,都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完全代替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时候,教师讲课的速度相对较快,学生的理解跟不上,因此,教学中应提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互取所长,结合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学生的听课习惯,使学生在课堂能很快的适应,从而顺利实现高中与大学的衔接。

(三)角色转换法

如何将单调、枯燥的政治课课堂变为生动、活泼、情趣的课堂,一直为广大教师苦苦探索。采用角色转换法,让学生当一回“老师”,教师当一回“学生”, 使学生在模拟角色中学知识、提高能力和觉悟,这不妨是一个被视为好创意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信息来源多渠道、多元化的形势下,学生们通过电视新闻、网络等渠道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多或少的都有所了解,他们对各种职业比较熟悉,学生也喜欢模仿、喜欢体验、喜欢尝试,喜欢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某个学生感兴趣、与学生生活接近的问题或某个知识点交给学生自己去讲解,如教师在讲解商品的二因素、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内容时,可让学生来讲解这部分内容,商品是学生经常接触的,在高中时他们已经学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自己讲这部分内容会有更深的体会,最后由老师来做总结。这种角色转换法,会激励学生在课前去查阅大量的资料,为讲课做准备。同时,台下的同学看到讲台的同学在讲课,出于好奇,也会听得饶有趣味。同样的内容在高中时可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角色转换法的适当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有助于教学的衔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

四、剖析教学对象,提高教学衔接的针对性

      科学地认识和剖析教学对象,了解和掌握教学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是上好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达到政治理论课的预期目标。不同阶段的政治课所面对的对象有不同的特点,高中阶段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高中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身心迅速成熟且极具变化。高中也正是高考的关键阶段,处于迎接高考的高压阶段,学生所有的精力基本上都用于学习、备战高考,时间、空间都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这一时期的学生比初中生成熟,又比大学生幼稚,心理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附,自我意识开始强烈。同时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中生每天的任务主要是学习,走读的同学还可以接触到外界,通过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行走,与外界做短暂的接触。而住校的同学,往往是教室、宿舍和餐厅三点一线的生活,仿佛与社会隔离。这种高度紧张的学习生活,致使有的学生出现了焦虑的症状。高中教师应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进入大学尤其是大一新生,往往面临着新的不适应,他们从高度紧张的高中生活氛围,来到了相对轻松的大学校园,面对突然地放松和环境的改变,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诸多的不适应,没有了高考的指挥棒,仿佛突然进入了一种无序的状态,失去了奋斗的目标,陷入了迷惘、混沌、无助的状态。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大学阶段也是自我意识最为强烈的人生阶段,他们经历的挫折少,不会与任何力量妥协,他们追求自由,崇尚潮流,又拥有年轻的资本和表达的勇气,往往会发生另类行为。如引起网络热议的“撕证哥”,一大学毕业生专程坐车到北京在教育部门口撕了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等,这说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经济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但是分配的调整和暂时存在的分配不公,所导致的贫富分化的加剧,都使社会矛盾呈危机状态。这些不断增多的热点难点问题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良的社会习气以及各种竞争压力所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已经渗透到了大学校园。另外大学生毕竟阅历少,他们虽然思想上追求独立和平等,但依赖意识很强,责任意识较薄弱,做事容易偏激。所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科学的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循循善诱,教育和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无论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应认真的分析教学对象在不同阶段思想、心理、行为方面的特点,依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衔接质量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新课程开设前,要抓紧组织好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培训。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实现大学与高中政治课的衔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

       办学之道,师资为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都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无论高中思想政治课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求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宣讲者的教师只有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传播马克思主义,才能把马克思主义讲好、讲活,才能赢得学生的信服。毛泽东曾经说过:政治上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光有这个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不够的,过了三年五年,就把它丢了,那还不是枉然?所以,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就是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自己首先是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无论何时何地,不因任何困难挫折而放弃或改变自己的信仰,即使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或者在各种观念的冲击下出现种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时,也应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讲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在传播党的理论的讲台上声情并茂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只有自身具备了坚定地马克思主义信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内在的魅力,才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魅力去感染学生,使他们理解并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魅力,从而也成长为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

教师的身教更重于言教,政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教师不仅要靠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更要靠人格的魅力,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尊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做到“身教印证言教”、“身教胜于言教”,高尚的人格、真信真讲才能让学生真心喜欢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提高和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衔接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应该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学习者、研究者。教师具有一定的业务素质是从事教育事业、教学工作的保证。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重在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自觉而主动地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选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教学目标才真正达到。正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特殊性,任课教师对自身应提出比其他专业教师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做到精通业务、品德高尚。教师教学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要不断地注入“活水”。以前我们常说到:“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该有一桶水。”现在我们则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是一条常流常新的涓涓小溪”。过去信息不发达,学生只能从老师那里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在文化知识方面具有权威性,拥有占有知识的权力,几乎是学生所有信息的唯一来源。21 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当快,又由于电视新闻、网络信息的发达,及各类报刊杂志铺天盖地,只要学生想学习,任何知识和信息都可以信手拈来,教师不再是学生信息的唯一来源。所以,作为教师,要能继续保持知识的权威性,赢得学生的尊重,就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吸收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丰富课堂,使自己充满大气、底气和灵气,唯有这样,教师授课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真正领会思想政治理论的前瞻性。

当前,国家和各级学校都非常重视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为教师的再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并提出要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骨干教师。各高校也通过采取举办青年教师进修班、骨干教师培训班、高级研讨班以及假期讲习班等形式,加强新师资的培养和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成长创造了条件。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教师是主要的实施者。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学生的疑惑更多。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教师应具备学习的能力,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善于学习的能力,不断地自我充电,及时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全面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教学过程中无时不在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中政治课的有效衔接。 

(三)更新教育理念

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学过程中,是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社会的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体现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高中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使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这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给学生讲解大学的学习生活,引起高中学生对大学校园的向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学教师应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新时期知识更新快,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且快,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长期以来,高中教师与高校教师间的交流较少,各自为政不利于衔接意识的形成,双方应加强交流逐渐树立衔接意识;相互间树立衔接意识有利于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如:高中教师与大学教师可以共同研究课题;高中可以聘请大学教授到学校给教师学生作报告,给学生讲课;高校可派教师到高中听课或上课等等,高校与高中间的这种交流与合作,有利于高校教师与高中教师衔接意识的形成。大学与高中政治课的衔接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它关系到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要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效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应快速建立起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整体构建大、中学校政治课程标准组织管理制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政治课课相互衔接的效果评价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衔接实现整体动态有序发展。

      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衔接 

      我国的教学评价,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完善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是为了改进教学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对加强管理、提高本门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能够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需要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来检验。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增强政治课教学活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有效实施,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就需要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找准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但就目前高校或高中的情况来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存在着评价目的不明确、评价指标不科学以及评价方法缺乏多样性、评价内容缺乏整体性等问题。很多学校对政治课的教学评价目标并不明确,不能以此鉴别教师工作质量,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到学期末的时候找学生或老师打打分后就束之高阁,并没有对老师和学生反馈,使得评价对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改进和改善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尤其是很多学校科任教师教学酬金的发放仅仅与教师职称、教学的课时数量有关,与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无关,没有真正达到教学评价的目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教学的评价要做到科学、公正、具体、准确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有的学校对评价指标定的非常模糊、含糊,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对政治课的教学评价往往只注重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评价,没能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评价方式也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考试分数或者是平时听课,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政治课教学效果。这些问题既影响了评价本身的准确性,还造成了评价的指向性模糊不清,最终使得政治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导向功能的弱化。这些都显示出我们必须对政治课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以此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

(一)采用多主体评价

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方面。新的教学评价应改变传统的由教师单独评价学生的状况,采用多主体评价的形式,为了达到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理想效果,笔者认为,要设计科学系统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健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根据学科特点,可采取领导、专家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自我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等相结合的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课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仅仅靠学生评教,不能真实客观的反应教学效果。学生对理论的鉴别能力不高,对老师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形式。有的教师课堂气氛活跃,但理论基础不扎实,同样赢得学生的好评。而一些教师只因语言不够生动,不善于和学生沟通,学生对其评价就低。因此,需聘请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丰富的从教经验的专家,这样既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效果做客观真实的评价,又能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做公正准确地评价,形成令人信服的评价结果。还可以进行同行之间评价,教师同行之间彼此了解,对教学内容熟悉,应该能够准确地评价他人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评也是很好的方法,可以使任课教师明确自己的优势,反省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的目标,扬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也就是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二)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发展性评价是以评价者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评价的过程而非结果,更多的关注个体间的差异,这也是当前各学校正在积极探索的教学评价体系,符合国际课程评价的最新思想与发展趋势。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应包括三项核心任务,即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校的评价要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学校的教育和组织管理上,找出学校的教育和组织管理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使数据或证据能真实反映学校工作质量的水平,促进学校更强烈地关注教师的成熟与成长、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关注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及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评价要定位在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不断发展、成熟上,促进教师在人格和教学能力两方面的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评价要把着眼点放在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发现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上,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自我的纵向提高,促进学生生命本体的健康发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应多角度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使评价有助于学生思想、行为的内化,也有助于教师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教学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将越来越科学,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成长中有一个完整的记录,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衔接和教师教学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衔接。

      七、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历来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一再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也强调:“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从这两个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加强大学与高中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把重视实践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实践教学环节是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讲到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是顺应新一轮政治课改革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有助于我们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实施;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操作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强实践教学也是提高政治课德育实效性的需要。但是在目前无论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需经费、时间、场地得不到保障;学生社会活动的形式受到限制,最终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得不到保证。本课题在调研中常听到教师们反映,加强实践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普遍趋势,但要普遍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的确有许多现实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不足。很多高校划拨给实践课程的经费不超过10 万元。如果按照学生的实际人数均摊则不足挂齿,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各学校的实践性教学受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卓有成效的开展。要搞好实践性教学,领导的高度重视很重要。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德意见》中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加大投入,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指出: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学校领导重视了,开展实践活动所需的经费、实践基地、监督管理等才有保障,才能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形成一部门主管,多部门相互配合的模式。

(二)教师和学生都应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者和倡导者,学生则是实践教学的具体参与者。实践教学的开展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将会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较宽的知识面,能积极进行专业学科的理论研究,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能有效地组织校内外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还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研究新形势、新课题下的新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研究,让学生切切实实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收益。在课时的安排上老师也要合理的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在大学阶段学生们更多关注的是专业课的实践,对政治课这一类公共课的实践教学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而高中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老师和学生都不愿去搞社会实践,就连家长也持有反对态度。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其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重要性,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安排,应围绕课程教学的重点来产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多形式、各领域广泛开展。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可以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可以包括包括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影视资料如历史纪录片、专题片,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各种读书活动等,不管是高中或是高校,适当的开展一些校内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益的,开展这些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校外实践教学是指在校园之外所开展的与政治课教学有关的活动,高校则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校外实践教学,例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各种自愿服务活动、旁听法庭审判及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保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强化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将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提供感性基础、理解契机和内化为思想素质的体验机制,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流于空洞的口号式教育,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上一篇:《高校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研究》中期成果选摘(1)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中心动态 | 人才培养 | 社会服务 | 互动交流
和胜体育平台登录-官方网站|注册网址